明孝陵,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。因皇后马氏谥号“孝慈高皇后”,且奉行孝治天下,故名孝陵。600多年,历经沧桑,屡遭战火破坏,但主体依旧保存完整,历史风貌依旧。
清晨,明孝陵刚刚苏醒般,迎着第一缕阳光晨练的人已经归来。大金门位于下马坊西北750余米处,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门。
四方城前,老人闲坐于此,晨练之余,唠唠家常。
四方城在大金门正北70米处,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一年(1413年)为朱元璋撰述的歌功颂德碑及碑亭,其建筑平面为正方形,故俗称“四方城”,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“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”。
清晨的阳光,透过拱形门,照进殿内,总觉得秋日阳光有特有的柔和的魅力。
著名的神道上,已经聚集了一堆摄影师。
神道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筑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。其不同于历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,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势建造为蜿蜒曲折的布局。而且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安放石像生来控制空间,形成一派肃穆气氛。
明孝陵神道的主要路段是“石像路”与“翁仲路”,长约600米,这段路是秋叶和石像的完美结合,最美的黄金600米。
据说这就是传说中的獬豸(xie zhi),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,体形大者如牛,小者如羊,类似麒麟,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,双目明亮有神,额上通常长一角,俗称独角兽,它是勇猛、公正的象征,是司法“正大光明” “清平公正”“光明天下”的象征.
神道的东段,路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、獬豸、骆驼、象、麒麟、马6种石兽,每种2对,共12对24件,每种两跪两立,夹道迎侍。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,各有寓意。
狮为百兽之王,显示帝王的威严,它既是皇权的象征,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;獬豸是一种神兽,独角、狮身、青毛,秉性忠直,明辨是非,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;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,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,皇帝威镇四方;大象是兽中巨物,它四腿粗壮有力,坚如磐石,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;麒麟是传说中的“四灵”即麟、龟、龙、凤之首,它是披鳞甲、不履生草、不食生物的仁兽,雄的叫麒,雌的叫麟,象征“仁义之君”和吉祥、光明;马,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、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。明孝陵神道的6 种石兽中,以象为最大,重达80 吨,这段神道现俗称为石像路,全长615米。(此段解释来自网络。)
阳光斜斜得照射在神道上,秋天丰富的色彩,如此分明,层层叠叠,很有层次的颜色。
从神道往前走,便是文武方门,这是孝陵寝主体建筑,自正门至崇丘,包括文武方门(即正门)、碑殿、享殿、大石桥、方城、明楼、宝顶等,筑有围墙。
秋日的阳光,照在朱红的大门和高墙上,留下斑斑点点的印子,都说光影是最好的画家,你可以把墙上的影子看成无数抽象的画。
门前,尽管来来往往的游客很多,这位大妈依旧能做到镇定自若,旁若无人的境界,佩服。
阳光照进院子里,透过厚厚得参天古树,使得着院落更加幽静。
阳光点点滴滴得穿射过丛丛簇簇的树林,依稀似星儿挂在叶子上,洒落在地上的闪闪光芒,犹如洒在林间的金子和珠宝。轻轻地踏着铺满落叶的小道上,软绵绵厚厚得叶子,会发出沙沙沙的声音,那是最美妙的歌声。
碑殿中石碑上书「治隆唐宋」四个鎏金大字,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。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。关于这块碑,可是有典故哒。
这四个字是说,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、宋朝还要好,明朝比唐朝、宋朝还要兴隆。这是康熙皇帝对朱元璋的称颂,也是对明朝的称颂。有人说,康熙皇帝写这几个字是故意给别人看的。其实如果单纯要给别人看,完全不必写这样称颂的字。英雄惜英雄,惺惺惜惺惺,做为一个有胸襟有胆略的帝王,康熙皇帝的这几个字应该是由衷之言。
方城是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,明楼在方城之上,远远看,很是壮观。城前快乐的一家子,吸引了我的注意力。
方城正中为一拱门,中通圆拱形隧道。由54级台阶而上出隧道,迎面便是宝顶南墙,用13层条石砌筑。沿方城左右两侧步道即可登上明楼。
方城明楼以北为直经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宝顶,也称宝城,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寝宫所在地。
走在隧道中,有种时光穿梭之感。
又见红墙,树影。
紫霞湖就在明孝陵附近,这是一个深藏于山间林海中的人工蓄水湖泊。在紫霞湖前,远眺紫金山,山水的树叶已经开始泛黄,出现了层层的颜色。
当我们穿着厚厚的毛衣,还是瑟瑟发抖的时刻,紫霞湖中居然有冬秋泳者,肃然起敬。